一、弘一法师
在民国年间,有这么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等方面都颇有造诣。
长亭外古道编芳草碧连天,这首流传百年依旧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送别》便是出自他之手。
而后半生,他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成为了一位大志不朽的得道高僧,他就是李叔同,人称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在生前留下过无数处世智慧,在其身后数 10 年里影响了好几代人。
二、如如不动
弘一法师在谈金刚经时所提到的八不原则,也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如如不动。
为什么说穿透了八不原则,就能够喜题开挂人生呢?
金刚经是般若系的一部主要经典,也是最受国人重视的佛教经典之一。
如如不动这个概念正是出自金刚金币三十二品硬化非争分,原文是这样写的:
不取一向 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路亦如幻 应作如是观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真正的修行者在面对世间万物的时候,做到不被表象所迷惑,内心保持着平静清明,不执着欲任何事物的表面变化。
为了帮助后来者们达到如如不动的禅修境界,弘一法师提出了八不原则。
三、八不原则
3.1、不要怕、不要烦
八不原则的第一条:不要怕。
不要怕身体的病痛、不要怕财富的匮乏、不要怕事业的低谷、不要怕别人的误解、不怕百般考验是非、以不变为解脱。
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浓缩层六个字就是允许一切发生。
现在网上有一个很流行的概念:叫做人生的容错率大到超乎想象,说的其实也是一个类似的道理。
余花在小说《我胆小如鼠》里提到:主人公上小学时忘记了戴红领巾,感觉世界都要塌了;而到了初中时考试不及格,以为自己要完蛋了;高中毕业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便又觉得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没有希望了;但是当主人公一步步长大成人,回过头来看时却发现,那些曾经让他如临大敌的人生大事,原来都是如此的不值得一提。
所以直面恐惧允许一切发生,并且让一切经力都化为己用,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会让我们的思维和眼见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
八不原则的第二条:不要烦。
耐心的应对每一件事,活在每个此时此刻,而在每次行动中修炼自己。
格拉所有一句名言是:一切事情的关键,都在于耐心两个字,母鸡经过孵蛋这个过程,才能生出小鸡,而光靠外力把蛋打破,只能适得其反。
曾经出任过英国首相的政治家,格莱斯顿,就对这番话理解得十分透彻。
他年轻时对宗教非常感兴趣,经常到教堂去听牧师讲道。有一天讲到的人换成了一位老牧师,讲得非常的枯燥,格莱斯顿身边的很多交友都在不知不觉之中酣然入睡,只有他一个人还在认真的听讲。老牧师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便在之后找他追问说:“刚才大家都在打瞌睡,你为什么却听得那么认真呢?”
格莱斯顿的回答很坦率,他对老牧师说:“您的学识很渊博,但课讲的确实是有些枯燥。我之所以能够精神抖擞,是因为我把他当做了一次锻炼自己耐心的机会。”
诚如这位前首相所言只有把生活中的每一次困难都当作是一个磨砺自己的经验包,当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打怪机会,我们才能在地球 online 这个游戏中不断的升级战无不升。
3.2、不独行、不抱怨
八不原则的第三条:不独行。
修行不是说让你特立独行,而是让你和光同尘。学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在红尘修行中保护好自己。
这句话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做起来是很难的。
为人不漏锋芒往往会泯然众人,难以得到重用;可锋芒太露,却又容易惹人嫉妒。
正所谓木秀于林封必摧之,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用八个字概括: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无论何时,都要想到给未来的自己留有余地,懂得敛藏锋芒,不再做出头鸟。
八不原则的第四条:不抱怨。
你的每一次抱怨都会进入你的身体细胞,消耗你的生命能量,吸引低层级的人事物。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曾经有一个樵夫,每天从白天工作到黑夜,所得的收入却十分微薄,他觉得这个社会非常的不公平。
一天他在回家之后就跟自己的妻子抱怨了一番,妻子听了之后心里也憋了一肚子气,便迁怒于他们的女儿女儿平白无故挨了一顿臭骂,导致在做菜时心不在焉,错把盐当成了糖用。而樵夫工作了大半天却吃到了这么难吃的饭菜,心里的怨气就更大了。
饭后到山上砍柴的时候,他是越想越气,用力也越来越猛。一不小心,斧头脱手而出,飞到山下,没想到这柄斧子竟然恰巧打中了邻国的王子。邻国的国王勃然大怒,一场令无数生灵涂炭的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听完了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借此联想到了:踢猫效应和蝴蝶效应。而弘一法师想传达给我们的也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一个喜欢抱怨的人,就会像传播疾病的病原体一样,会将负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朋友和同事,远离这样的人,不做这样的人,便是他想到教给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3.3、不着急、不纠缠
八不原则的第五条:不着急。
当你着急的时候,你的身体是紧张的,你的意识是外露的,你所做出的决定与动作都是低品质的。
曾经有一个僧人,跟随得到禅师修行。过了一段时间,僧人就沉不住气了。他找到禅师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开悟,禅师告诉他需要十年的时间。僧人眼珠一转,又接着问道,那如果我努力禅修呢?禅师听了之后回答说那也需要二十年。僧人又问,那如果我不舍昼夜一心苦修呢?禅师又说道,你若这样,开悟将遥遥无期。见到僧人是大惑不解,禅师便继续解释说,如果你只在乎结果,又如何做到静心修行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会像这位僧人一样,凡是都执着于结果。
可事实往往是,过分执着于结果的人,通常都会用力过猛,反而难以得偿所愿。
八不原则的第六条:不纠缠。
不与过往纠缠,不与低层次的人事物纠缠,该删除的删除,不回应不入局。
相信很多人的心中都存放着一段无法释怀的感情经历,而如果把那些出现在我们人生当中的过客,都看成是车窗外自认生长的风景的话,其实就很容易看穿其中的本质。
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定数,人生亦是如此。与其浪费时间和情绪纠缠到一些到现实生活毫无助益的东西上,不如早日与自己和解,以旁观者的角度静观其变。
3.4、不干涉、不期待
八不原则的第七条:不干涉。
不扶烂泥、不雕朽木,允许树是树花是花,允许自己做自己,别人做别人,和太阳一样自动放光。
扶烂泥雕朽木,通常被看作是多管闲事的代表性案例。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人间滋味》一书中,更是把二者与翻咸鱼烫死猪结合在一起,统称为人生四大多管闲事。
俗话说,医生都救不活的患者,通常会分为两种,一种是病入膏肓的绝症患者,另一种就是压根不想活的病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这样一种人,即便是华佗再世他们也无药可救。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要再多管闲事,强行介入他人的因果了,这样还会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过话说回来,弘一法师提出的不干涉的原则,并不是在劝我们要冷眼旁观,不顾周围人的死活。允许树是树花是花有一条前提,那就是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要如同太阳一样自动放光给人光明。
最后一条原则:不期待。
活在当下,时刻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把自己抽离出来,让自己成为一个清明的观察者。
不执著不期待,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其实也非常简单,就是要我们学会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把所有的精力都聚焦在今天,聚焦在此时此刻。
很多佛门弟子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个头上顶着一罐牛奶的小女孩,准备去集市上牛奶给卖掉,在去往集市的路上她边走边想,如果她每一天都能卖一罐牛奶的话,那么她就能存钱再买一头奶牛,奶牛越多牛奶的产量就越高,如此一来就能够挣到很多的钱了,钱挣多了就可以买新衣服住大房子了。小女孩是越想越开心,不由得手舞足蹈起来,一不注意头上的牛奶罐就滚落在地,只听到哗啦一声,她所畅想的美梦就如同倾泄一地的牛奶一样彻底付诸东流。
由此可见,过分的揣测未来,期待以后会发生的事,反而会影响到我们当下的生活。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当下,以一种怎样的心境经营每一天的人生呢?
四、小结
不害怕,允许一切发生
不要烦,耐心解决问题,活在当下,把问题当成升级打怪的机会
不独行,要低调做人,不要当出头鸟
不抱怨
不着急,不过于主重结果,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不纠缠,远离低层次人事物,不回应不入局
不干涉,不要多管闲事
不期待,时刻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做一个清明的观察者
五、八然原则
其实弘一法师在生前所提出的另一个原则:八然原则。
也讲述了一个内核近似的道理,这个八然原则说的是什么呢?
来时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取必然、忙时井然、顺其自然、悟通八然、此生悠然。
八然原则和八不原则的原作者究竟是不是弘一法师本人,直到现在还是存在争议的,不过没有争议的,这些原则要传达出来的处世道理,都是非常值的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当然了无论是八不原则还是八然原则,想要在生活这场修行中做到这一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没有一个力士练心的过程,自然也无法领悟到其中的奥秘所在。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那么要到达一个怎样的境界,才能够证明我彻底领悟了这些人生智慧呢?
或许就像一位网友所说的,没有一事不认真,没有一事会当真。
什么时候达到这个境界,什么时候就算是理解了“如如不动”这四个字背后的真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