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奥巴马雨中演讲
甲骨文台湾区前总经理李绍唐说:“被骂是一种能力。”是的,不管你想不想接受,现实环境就是如此。面对委屈时,你真的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光,只要记得,永远对自己负责。
“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人生在世,注定要受许多委屈,面对各种委屈时,在学会一笑置之,超然待之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转化势能。
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最近有刚毕业的小孩子问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
刚进职场的时候遇上工作上的难处了怎么办?
还有就是从校园过渡到职业人的心态该怎么调整?
另外就是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收入不高,该怎么解决生存的问题?
这一刻我看见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条状态,说十年后你回头看今天这一刻,自己所遭遇的一切,那都不叫事,真的。
然后我给他回复说,哪里需要十年?
一年的光景,就足够让你感觉千山万水物是人非了。
1、经历艰难,记住美好
最近跟一些老同学聊天,说起刚进职场第一年的感觉,想着那个时候自己去餐厅吃饭也得先看看菜单的价位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有个男生说自己那一年连续一个月都在楼下的快餐店点一份麻婆豆腐,这样可以既下饭又省钱。
或许你以为我要说的是一个逆袭的故事,可是我要说的如今这个状态是,这个男生如今依旧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
他已经积攒了几年的工作经验跟人脉,如今遇上了很好的投资人开始自己创业了,只是如今的他每次请我们吃饭的时候,已经不是需要像当年那样斤斤计较菜价的那男孩了,也就是说,他心里不慌了。
回到前面那个刚毕业的小孩问我的问题,我本来一开始的回答是想告诉他,说你得熬,熬过去就好了。
用我闺蜜的话来说,只要你没死掉,那就一定能过上好的生活,我还想用尼采那一句「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壮」来安慰这个小孩。
但是想了一会,我就删掉了这刚打出来的一排字,然后我敲出了另外几个字回复他: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很多年前我看《艺术人生》里有一期采访了我最喜欢的奶茶刘若英,朱军问她,为什么你总能给人一种温和淡定,不急不躁的感觉,难道你生活中遇上难题的时候你不会很气急败坏吗?
刘若英的回答就是,那是因为我知道,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很多人都知道,刘若英在出道前曾经是她师父,就是著名音乐人陈升的助理。刘若英在唱片公司里几乎什么都要做,甚至要洗厕所,她跟另外一个助理两人一周洗厕所的的分工是一三五和二四六,这另一个助理的名字叫金城武。
往事回忆的意义在于,总是会让人记住的是美好那一部分,至于其中的艰难也总会被岁月所弱化。
这也是我跟很多长辈请教他们过去经历的时候,他们对于那些过往的苦与难大多时候都是一笑而过,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了。
所以回到如今现实中的问题,作为一个非职场新鲜人,我能想起来的这三四年的工作感受也是美好多于不快乐的部分。但是这个过程中我自己感悟到的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以前总以为熬过这一段时光就会好起来了,这种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
一是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答案,所谓好起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二是这个熬过去的日子里,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当下觉得困难重重,殊不知其实你所经历的,也正是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一切。
当然那些极端个别的案例我不想拿来论证这个事情。
2、你能展现的只有行动和态度
刚进职场的时候,我们要学习基本的职场规则,要尽快熟悉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必要技能,我敢说我们大学里学的那些东西,基本上到了工作环境的时候九成是用不上的。
这个时候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跟领悟力就是最大的竞争力,当然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我们心态上的调节,这件事情小到我该不该跟隔壁的同事打一声招呼,大到比如直系领导给我安排的事情跟公司的流程规则有冲突,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办?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时候你就像一个黑暗中独自摸索的孩子,没有家人,没有老师,没有师兄师姐可以问,周围一群陌生人漫无表情的穿梭于办公室里的走廊过道上,就像电影里的快镜头,你身后的景象千变万化飞速流转,你自己一个人孤独的停留在原地。
我自己本身是个慢热的人,加上性格内向,所以职场第一年里我的状态就是很恍惚的,这种状态就是,我自己会经常在座位上边干活边发呆,这时候周围的同事或者领导喊我的时候,我总是会很久才反应过来,然后「哦」一声,这个时候领导已经走远了。
我赶紧问身边的同事求助,问刚领导说了个什么事情,接下来于是赶紧各种处理,但是因为同事很多时候传达得不够准确,很多细节问题没有交代清楚,我不能去问领导,因为我刚刚回答的态度是我已经知道该怎么做这件事情了,于是我就懵里懵懂的把事情做完,结果想也知道,肯定是各种退回来反复修改的。
也是因为这样,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差点得了抑郁症,因为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对,方案交上去领导没有回话,PPT演示完了同事们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做分享会的时候想把气氛弄得活泼一点,但是不知道怎么把握一个度……就是这种没有人给你反馈的状态,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冷落了。
几年后我自己才慢慢摸索明白一点,作为一个职场新人,别人都是在静悄悄中观察你的所作所为的。
你没有多少经验谈资,所以他们看到只是你的个性表现跟基本的职业态度。
而你表现出彩的那部分,即使他们欣赏你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极其热情欢喜的样子,他们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恩师,他们没有必要鼓励你。
当然从另一面来说,他们也不会因为你做的不对而用力批评你,这种不悲不喜的状态,或者就是所谓的职业成熟人吧。
所以就是因为这种看似不被认可的状态,你会感觉自己一直做得不好,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才是对的。还有就是,要只是坐在座位上干活也就算了,很多时候你是需要跟各种同事打交道的。
他们没有好坏之分,他们只有跟你的磁场合与不合的感知,于是你觉得有时候很小的事情沟通起来很是吃力,哪怕就是申请个印章,哪怕就是填一个流程审批表,一步步关卡让你觉得就像冒险游戏一样,只是这一场游戏里没有刺激好玩的那一部分,只剩下闯关的寸步难行了。
3、每个人都在熬,但你要主动学
也是几年后我才明白这一点,那些你看上去吃力的部分,其实恰好就是维持职场有序进行的准则所在。
正是这些你当年看起来死板麻烦、密密麻麻的种种规章制度,才是一个新鲜职业人学习到东西最快的教材,因为这些准则都是一年年完善补充过来的,你熟悉的越多,适应得越快,你的焦虑感就更减少的多一些。
很久以前我一直也都告诉自己,说熬过了这一段时间就好了,但是我慢慢发现「熬」这个字已经不能带给我力量了。
我渐渐意识到,当我职业上开始有积累,我期待自己可以管理一个团队,接一个好的项目,这个过程中必然就涉及到很多我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部分。
比如如何架构团队任务,如何跟其他部门的同事打交道,比如说要预估项目能否按时完成的风险,这些种种比起以前那些刚进职场的小委屈,不知道要复杂多了。
而我也开始知道,那个坐在我对面办公室里的领导,他每天需要考虑整个部门的协调状况,那个每天早出晚归的CEO,他需要跟投资人说服各种前景跟趋势,他还需要面对各种错综的媒体关系外加各种其他跟我国有关部门的打交道。
那个在这一秒里的大爷,或许就是下一秒里别人面前的孙子罢了。
4、创业比工作更委屈
我身边最近多了很多出来创业的朋友,以前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但是时间长了我也开始辩证的看待这些事情。
那些有想法有思路有策略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不慌不忙一步一步慢慢完善。
而另一部分人,纯粹就是为了那一句所谓的「再也不在公司里干的比狗还累了」就跑出来了,结果自己组建团队的时候发现不是几百个难处,而是没有终点的难处。
因为你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已经不光是要养活你自己,而且还有你手下的一批人。
于是那些他们以为自己曾经向往的「自己当老板多自由」的想法,瞬间就没有了,这个世上哪有什么绝对的自由,不过是脚上戴着拷链跳舞的表演者罢了。
我在一个创业论坛上认识了一个北京的创业者,他的朋友圈状态每天都是一边给自己打鸡血一边想执行方案,有一天夜里我看见他还在加班,于是我问他一句,你这么辛苦,值得吗?
他的回答是,我一开始就知道,作为一个创业者,你既要有叱咤风云高瞻远瞩的格局跟视野,你也得有一个能弯下腰当宜家搬运工装修办公桌椅,以及种种类似清扫垃圾的农民工心态,否则你就不要来谈创业了。
他还告诉我,无论你是一个创业者还是职业人。
你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难题,每个角色都会有对应的难题。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是一个打工的,就让你的苦多一些,也不会等你成为一个老板的时候,你的牛逼就会多一些,那些纳斯达克敲钟背后的重重苦逼,是媒体包装出来的幻象里永远不会写出来的。
嗯,在我的判断原则里,他就属于那一类理智型的创业者,这种人即使在创业路上走不下去了,角色换成一个职业人,他也不会是糟糕到哪里去的人。
5、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坚持着
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跟我的闺蜜去美容店做按摩,每次到了那样的场合其实我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我发现有些顾客总是对服务员呵斥来呵斥去的,我觉得很是不解。
闺蜜跟我解释说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上各种受气很多压力,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放松的,觉得自己在这里就是大爷了,于是对服务员稍稍不满意就各种大声叫嚣了。
说起来我是个很怂的人,每次去按摩的时候,那些看上去比我年纪还小的姑娘每每问我力度够不够,我基本上都会说可以了。
当她们小心翼翼的试探能不能跟我聊上天的时候,我总是第一时间想办法打开话匣子不让她们尴尬,无非就是聊聊新闻聊聊老家那些事,这些也都是我愿意说说的。
我跟我的闺蜜说,我们不能像那些顾客一样态度这么恶劣,我们就是从职场新人过来的,我们知道每一份工作的难处与不容易,就像我们去餐厅吃饭上菜慢了一些,催一催也就算了,没必要小题大做。
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至少我们可以在自己身上把持好基本的礼仪这一关就好。
有一次一个按摩的姑娘告诉我,说下个月就要回老家不做了,我于是问她为什么,她说自己弟弟去年刚考上大学需要帮交学费,自己没什么学历只能出来做这一份工作,现在老家的经济好一点了,所以就不想在这里上夜班这么辛苦了。
后来我渐渐发现,每隔一段时间我去到这一家美容店,按摩的姑娘们都会换一批新的面孔。
于是我开始明白,她们跟我一样,也是慢慢从新人过渡到成熟人,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再去寻找更好的出路,于是又一批新人进来,如此循环。
6、不奢求极致,只需慢慢变好
我一直觉得这个世上从来就不会有极度逆袭的事情,那些我们所听到的的从屌丝一个翻身变土豪的事情,大部分是因为媒体的夸大化了。
在我所认识的人儿里,那个当年请我们吃饭也要看看菜单价钱的男同学,即使如今已经开始创业了,他也依旧是张弛有度的用好每一分钱;那个我在旅行路上认识的,手上已经十几个项目的投资人大叔,他也需要谦逊耐心的在自己的那个圈子里运营更大的一盘棋局。
没有谁比谁轻松如意,不过是用着自己的努力,把自己当下这一个难题干掉,不过是在错误中积攒经验,让自己下一次的决定多一点胜算罢了。
这三四年的时光下来,我依旧挣扎在职场中,依旧挣扎在生存线上,我不会告诉自己「过了这一段就好了」。
如今我会告诉自己的就是,若人生真需要有这一段路要走,我宁可这些委屈分摊到每一个日日夜夜,这样哪怕有一天我真的取得了那么一点点成功,也不至于喜出望外得意忘形,因为我知道这本来就是长时间一段努力顺其自然而来的结果罢了。
当然如果这条路上如果有人与你同心,那么这份委屈可能会变得少一些淡一些,就像我喜欢的一个大叔昨晚朋友圈里说的那一句,和高人聊天,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什么秘诀,而是知道哪些弯路可以避开。
同样的道理,这些过来人,以及或许我有一丁点资格作为另外一波人的过来人身份,我所能告诉你们的就是,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
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对所谓「会好起来的」期盼不再是一种极致追求,要马上呈现物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进步跟慢慢变好。
毕竟,无论在什么样的岁数里,成长这件事情,都是我们灵魂里一辈子的课题。